“996”、“大小周”等用工现状是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体制决定。在现阶段,靠许愿不可能实现“上四休三”。
前几天我在街上到处🔪人,因为工作压力太大,后来听闻国家开始上四休三,我突然就想贷款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了,人生有盼头,事业有希望。
——哔哩哔哩热评
最近抖音哔哩哔哩出现了一种新玩法,试图通过“给国家灌大数据”、“给国家画饼”的方式推广“上四休三”。然而在中国,现阶段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推行“上四休三”。
“996”真的是近年来内卷加剧才出现的吗?
九十年代的工人、农民、农民工在当时的加班比996更加血泪艰辛,但是他们现在却是互联网上的透明人,没有任何话语权,舆论场上也没有他们的声音。他们在题主这类人眼里,就如同不存在一样。
——知乎回答
90年代,即使是需要加班到12点的工厂,也需要找关系挤破头才能进。
进厂的退路,对应的是回乡种地。尽管工厂很苦,尽管工资实际上并不多,但相比于种地的工资,还是有无数青年男女走出农村,走进“血汗”工厂。
所谓的“黄金时代”工作轻松,只有少数体制内干部职工才能享受到。
这两年频频上新闻的工厂“用工荒”,不是招不到年轻人,而是招不到上一代那种肯吃苦知足的年轻人。
换言之,不是中国的用工环境恶劣了,而是新一代对用工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。
为什么?
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,从1990年的不到5%,到2020年已经高达54.4%。
90年代进工厂打工的那一代人,忍受着超长的工作强度,就是为了让家里过得好,让娃能过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,也就是上学念书。
政府也在大力推广义务教育,发展高等教育。
相比于从小在农村没怎么受过教育,第一次进城打工的那一代,那些成长于出租屋、水泥建筑间,经过了9年十几年教育的新一代,还能接受进厂每天高强度打工吗?还能接受“996”加班吗?
随着视频平台的普及,那些本没见过“后浪”们轻松精彩生活的牛马看过之后,还能甘愿沦为工厂的“耗材”燃烧青春吗?
不是用工环境恶劣了,是新一代人更不能接受吃苦。
那么,近30年来,中国的工业发展跟上了教育、社会观念的发展,为新一代人提供了足够多的“轻松”岗位的增量了吗?
城市间内卷
“这已经不是在招商了,这都快成打仗了!咱们承诺的条件,(隔壁县长)全部答应之外,当场还加了码!”
……
“县长啊,敢想敢干,有些条件提得我都心虚了,可县长人家全都答应了!今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,那去了以后呢?”
——《县委大院》电视剧
剧中背景在2017年十九大前夕,跟爆发“996”声讨浪潮的2019年非常接近。
站在中央政府的全局立场,向基层政府放权,原意肯定是为了让基层政府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独特优势,让企业的落地与地区优势相结合,发挥联动效应,更好地发展企业、经济、民生,以及税收。
然而,实际把招商引资指标压到基层政府,在政绩、指标、竞争压力下,这变通的权力往往就沦为了无条件讨好企业、无脑引入企业的助力。
所有基层政府都在“惠”,都在越过底线地“惠”,你不“惠”,就只能失败、出局,换下一个接手。
从中央的全局来看,就是各地不顾自身条件,无脑吸引了大批不适配企业、低竞争力企业、夕阳企业……更严重的是,各地还割让了许多优惠政策给这些企业,亏了税、亏了地……
这绝对不是中央政府的原意。
然而,在中国的这种体制下,又很难扭转这种现状。
而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,又何尝不是类似的?
为什么“上四休三”不可能推行
高福利,只有可能存在于那些垄断的、有竞争力优势的企业。
胖东来的经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,注重员工的福利与成长,实际上成为了营销名片,他的高福利与他的业绩相互成就,难以模仿。
那些你用着根本叫不出品牌名的螺丝钉、扳手、家具……它们的制造工厂如果想打高福利营销牌,只会悄无声息地沉没在这片激烈竞争的红海里,不会泛起一点涟漪。
那些你叫得出品牌名的新能源汽车,它们如果不打破了脑袋“降本增效”赢得竞争优势,也只会溺死在一片叫好(但不叫座)声中。
那些没竞争力的外企,亚马逊、戴尔、三星……已经自觉退出中国。
剩下来的,如苹果之流,才有可能在自身具有足够垄断性、高竞争力的前提下,完全尊重相关劳动法规,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,甚至提供额外的人文关怀。
而那些企业,根本就不在网上埋怨“996”的公司列表。那些被埋怨的企业,也很难有足够的竞争力支撑提高员工待遇。
一个加工费都不要,只图客户一点屑料的工厂,上哪里搞“上四休三”?
一个每单只赚1分钱就为了挤死其他企业的工厂,上哪里搞“上四休三”?
跟黑暗森林法则一样,先执行的企业只会被其他竞争者无情干掉。
根本上来说,还是同质企业太多,产业门槛太低,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,稍微提高点待遇就能吸引无数后来的竞争者,只能通过内卷压榨人力、材料、品质来获得一点微不足道的竞争优势。
除非中央政府出手,强力推广“上四休三”或者双休,为至少国内的企业划定一个内卷的底线,才有可能。
那么中央政府会吗?
中央政府连基层政府的招商都管不来,上哪里管每个小企业的用工环境?
所有中央政策,最后也得落实到基层执行。
这时候但凡哪里管得松了,就会对当地企业形成极大的成本优势,吸引大量企业。
这种东西怎么可能管得住。
更别说国际上、东南亚……还有几十亿人处于温饱线,处于工业发展的最初级,他们愿意用“996”换取最起码的温饱。
没有足够的产业升级,缺少核心竞争力,就只能跟这些穷哥们儿坐一桌吃饭。
即使产业升级,也很难做足够大的蛋糕喂饱中国这十几亿人,比发达国家总人口还多。也就是所谓的“中国攻克了什么技术,这个技术瞬间变成落后烂大街的技术。”
所以中央政府不会,也不能强力推广“上四休三”。
那些身体力行做大数据,给政府画饼的人,还是歇歇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