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品集采到底得罪了谁

12月12日,国家药品集采结果公布,62种药品全部为仿制药中标,原研药退出。一时间“2分钱一片药”“十几块钱吃一年”等质疑药企利润、质疑仿制药药效不如原研的言论充斥网络。

这些人试图证明仿制药效远差于原研药,而副作用远大于原研药,无一例外都在以“身边统计学”现身说法。

然而,所有药品都要通过一致性评价,药效≥80%原研药。这些“身边统计学“除了举几个现身说法的例子,拿不出任何可量化指标。

事实上,如“柳叶刀双盲实验证明中药醒脑液安全但无效”的方式才是科学有力的反驳方式。

世界上并不缺乏实验团队,普通人找不到能支撑“身边统计学”结论的实验结果只有可能是——“身边统计学”的结论本就不科学。

就像女性抱怨女装货不对板一样,普通人对于仿制药有成见,根本原因在于对药效的质疑,而非真想多掏钱买药。

基于这一立场来质疑集采竞标纯粹是混淆事实。

如果你认为女装货不对板有问题,那么应该质疑购物平台是否对“货不对板”起到了足够的监督/惩罚作用,而不是去否定给你推了太多低价女装的推荐算法。

如果你认为集采的“80%有效性评价”有问题,那么应该质疑评价过程是否准确,是不是真的能代表普通人用药的需求,而不是去否定“低价药竞价”的作用。

一味地限制低价药竞标,只会连带引发更多问题,而小红书抖音大神们不会对此负责。

想解决一个问题,得先把另一个问题搞砸,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。

另一个主流的观点是,随着集采进程,原研药、进口药越来越贵、越来越难买。

事实上,原研药涨价是很正常的。过去原研药的低价是靠大批量采购支撑起来的,随着集采的退出、规模效应萎缩,势必要涨价才能覆盖生产成本和渠道成本。

相当于,过去被迫使用原研药的主流人群,停止了对原研药的补贴,现在只有少部分追求原研药的人在均摊成本。

这是很正常且完全合理的。你有更高要求,那你就多掏钱,而不是绑架所有人帮你均摊成本。

至于药难买,则属于另一个独立问题,需要呼吁政府医院疏通进口渠道。这个独立问题不能用“把高价药纳入医保”的魔法来解决,否则只会衍生无尽的其他问题。

 title=

【腾讯新闻】国采拟中选结果公布:385个产品入选,原研药市场受冲击

 喜欢文章
头像